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明:迎战第二波全球金融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18:33  《浙商》

  有人提出现在金融海啸已经到了第二波,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何种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危机和机遇?央企和民企将如何博弈?

  访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张明博士

  本刊驻京记者 周晓兰

  张明简历

  张明,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包括次贷危机、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资本流动、中国宏观经济等。他曾任跨国投资银行Asset Managers Group中国区副总裁,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投资。

  第二波全球金融风暴已经形成

  《浙商》:最近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几家公司公布了1-2月份的良好业绩,刺激了美国股指的强力反弹。有意见认为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见底,不会再坏下去了。

  张明:这种看法恐怕过于乐观了。目前并无证据证明花旗银行的业绩有实质性改善,很有可能业绩改善来自会计方法的改变。因此,本次股指反弹是暂时的,花旗银行也没有从危机中摆脱出来。国有化依然是惟一出路。美国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仍将继续下滑。

  《浙商》:那请帮我们梳理一下,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怎样的传导过程?有人针对目前危机演变的形势,提出第二波金融海啸的概念,你怎么看待?

  张明: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基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产品违约,由利率上调和房价下降共同引爆;第二阶段为流动性短缺阶段,以高杠杆率的金融机构投资于风险产品为特征,以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为标志;第三阶段为信贷紧缩阶段,指危机从投资银行体系蔓延到商业银行体系;第四阶段,金融危机从商业银行蔓延到实体经济。

  还有一个阶段和第四阶段平行,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资金抽逃,这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去杠杆化有关。这些国家之前借了很多美元外债,为防止本币贬值,他们的政府在公开市场上卖美元买本币,导致其外汇储备不断流失。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流失殆尽之时,就是他们国内金融危机爆发之日。这就是今年上半年,中东欧国家出现的问题。

  所以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是,商业银行出现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萎缩,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金抽逃。三个阶段叠加在一起,也可以称它是第二波金融海啸。

  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浙商》:全国两会期间人大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表示:“中国本身没有金融危机,只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你怎么评价他的观点?

  张明:我基本同意。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房产进行宏观调控,抑制房产市场泡沫。但危机爆发后,为提振经济增长,又放松了这些宏观调控,重新依赖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出口下滑和房地产萎缩交织在一块,GDP将大幅下滑。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的确与外部冲击有很大关系。

  《浙商》:那么,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第二波金融风暴袭来,这样的冲击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哪些实质性的损害?

  张明:对中国经济有两个直接影响和一个潜在影响。

  第一个直接影响是出口,外部经济增长下滑导致出口面临萎缩,出口的萎缩又恰好与我们的房地产调整重合在一块。投资和出口,贡献了我国经济增长的60%,消费贡献了40%,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的双重下滑,导致中国GDP从2007年的13%下跌到2008年的9%。

  第二个直接影响,是中国外汇储备价值面临很大冲击。中国现在大概持有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打压了美元汇率,美元对人民币贬值10%,则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缩水1300亿。去年中国的GDP是四万亿,相当于我们大概有四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被抹掉了。

  布什政府更多的代表了金融资产的利益,而奥巴马政府更多代表了产业资本的利益。奥巴马上台后,会更倾向于实施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未来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水平以及中国商品倾销方面的争议会持续不断。

  潜在影响在于,为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中国政府推迟、甚至取消了很多结构性的调整措施;而这些结构性的调整措施,对确保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是必不可少的。

  《浙商》:具体哪些结构性调整措施被取消了?

  张明:第一是房地产,次贷危机爆发前后,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从紧到宽,很可能重新回到依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房地产泡沫停止向下调整,一旦经济形势向好,可能继续膨胀。

  第二, 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出来之后,很多原本叫停的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重新上马,对能源资源环境损害很大,也推迟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良机。

  是否会出台更利于民企的政策

  《浙商》:这是否意味着这个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会有后遗症?

  张明:四万亿元投资方案有一点,就像一个小的“十一五规划”,80%投向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用于直接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对教育、医疗保障这样的比例不到10%,可以看出政府希望靠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来重新拉动经济增长。

  《浙商》:现在外资企业普遍“自身难保”。在“两会”期间,有人曾给民企发展支招,建议民企在困难时找央企合作。你认为,这是不是一种信号,即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现有救市政策对民企并不公平?

  张明:民企和央企合作不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思路。我们要提高中国民营企业的比重,要收缩央企。

  《浙商》:也就是国退民进。

  张明:但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这么多刺激经济的措施,给了央企这么多优惠条件,其实就是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一个反复。央企在多数行业都处于强势地位,没有太大的动力跟民企合作。

  但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政府想解决出口,而民营企业容纳了很多出口,民企可以向政府要政策。比如,向政府游说继续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以前出口退税,现在转内销也退税,就能够降低在内地的销售成本,这样就相当于出口企业活了,也变相惠及了本国的消费者,而不是补贴外国的消费者。

  外向型民营企业构建一个国内的销售体系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现在有一部分仍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民营企业,主要是转内销了,但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这个意识。

  《浙商》:如果第二波金融海啸到来了,政府会不会改变原有的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采取其他更多的措施,激活民企投资、拉动消费?

  张明:从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民营企业没有太多机会。但如果政府下一步采取一些刺激内需、扩大就业的措施,比如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对民企来说才是真正的机遇。此外包括创业板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企的融资问题。我想这个方面还是值得期待。

  民企可把握海外并购机会

  《浙商》:大家都在谈,现在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良机。

  张明: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的并购。要看这个目标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看这个企业有没有潜在的包袱,看东道国的政策是否存在风险。另外企业自身要有整合能力,不要指望去并购一个品牌或拿条生产线就能做大。资源型行业会有很大的机会,适合未来对进口能源有很大需求的企业投资。

  危机之后政府要懂得退出

  《浙商》:你怎么看待政府跟市场的关系?

  张明:政府和市场之争,贯穿了几百年,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这两种主义其实适应不同的经济周期。

  经济危机时需要政府救助,救助的前提就是政府加强干预,这就是凯恩斯主义死灰复燃的时候,比如现在。一旦经济体开始恢复,过度的政府干预就会遏制整个经济体的活力,就需要政府放松干预,这时新古典主义就会卷土重来,

  在中国也一样,这次危机很可能的结果是再一次的“国进民退”,希望经济危机过后,政府不要对市场进一步干预。

  《浙商》:你是说,希望危机时政府拿要得起危机过后还要放得下?

  张明:中国经济需要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但这个平衡需要政府进一步放权。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扬弃的过程,未尝不是好事。希望中国在这次危机中也能做到,而不能因为危机停止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开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